当前位置:

第114章 平戎策(1/2)

作者/玉躞Ctrl+D 收藏本站

“官人之前还让我用三百两黄金盘了两个脚店,说后边有用。不过这两处脚店倒也不亏,如今每家店一月也有十数贯的收入。还剩下了几十两金子。”华兰说道。

华兰瞬间就想起来了,当初两人大婚不久,袁文绍让她盘了两个脚店。说是后边有用,然而至今也没见有什么动作。

那两个铺子如今还在她的嫁妆中。

袁文绍这才想起来了自己当初的打算。

五城兵马司事情多,后边紧接着便是各种的宴请,还有西夏之行,一下子把情况打乱了。

若不是华兰提醒只怕他都忘得一干二净了。

“娘子若是不说,我险些把此事给忘了。等我休沐咱们一起去看看。”

。。。。

八月初一,寅时正刻(早上四点)袁文绍起床,陪着华兰一起用过饭。在丫鬟的服侍下穿戴好朝服,拿好白玉笏板出了门。

这就是上了好宅子的好处,要是还住在忠勤伯爵府,袁文绍每天凌晨三点多就得起床。穿衣,吃饭,上班都很赶。

尤其是如今汴京开放夜市,几乎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只有两三个小时会安静。

在城内只要纵马就会造成踩踏。

如今距离皇宫不过,两公里,袁文绍每日就是步行也不会觉得赶。

升任之后袁文绍每日的行程也与以往不同。袁文绍之前为五城兵马司副指挥使,虽是京官但是没有上朝的资格。只有参加大朝会的资格,一年就几次机会进入皇宫。

如今身为朝官,除了休假外,每日常朝都必须入宫至文德殿参加朝参,若是实在无法前往必须知会御史台,因为什么原因不能前来。

不过如今官家身子不好,一般常朝也都是能免便免。

常朝的意义不大,一般都是形式主义。不过今日是初一,与平日里有所不同。

毕竟常朝都是由一个宰相押班,对着官家参拜后,朝官中的小官便要散去,等到小官们在殿外散去之后,才到了常起居。得以入殿的侍制官进入垂拱殿或者紫宸殿以次论对,到了常起居的时候基本上就到了早上八九点。袁文绍只用了三年便从没有上朝资格的武官,一跃成为了上朝之后站在队伍前三排的武臣,在论对中也是排在前列的。

这也代表着他地位的跃升。三年从中底层一跃成为高层,国家的小股东。

在等级森严的大周,距离皇帝越近也就越能代表着你的地位。

今日是八月初一,上朝叫做入閤,也叫正衙朝会。每月的农历初一在外朝正殿文德殿举行。

袁文绍寅时未从正门出,门外刘武仁早就已经牵着霹雳等着了。

袁文绍上了马,路上还遇到了宁远侯和齐国公。

几人打了声招呼,没一会便到了皇城根,等到了皇城外正好是到了卯时初刻(六点十五分。)

然后按照班序排好依次进殿。

齐国公如今闲赋在家,所以每月初了初一便不会来大朝会。

袁文绍和顾偃开则是每日都得来。

加之二人位置相近,慢慢的也就熟络了起来。

袁文绍上朝之后按照班序站好自己的位置。

然后便听着诸多官员奏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。

然后便散去了。到了晨时(早上七点到九点。)

等到大臣们从文德殿散去后,齐国公,袁德等闲赋在家的便散去。

袁文绍和顾偃开等移步至垂拱殿,参加内殿朝会。

刚才奏事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,主要是得让底下的小官们有说话的地方。这里才是商议大事的地方。

能进入这里的最低都是从六品,而且还要经过选拔,不是侍制官的,就是五品也进不来。

垂拱殿外,袁文绍这才看见了自家老丈人盛紘站在官员队伍的中间。

没办法,刚才人太多了,足足有数百人,就连闲赋在家的齐国公和自家父亲都来了,盛紘在其中并不起眼。

袁文绍朝着盛紘点头示意,便走在队伍的前列。

入了殿,中书的韩琦富弼,枢密使,枢密副使,参政,谏官,三衙的武臣都在场。

中书被称作东府,枢密则是西府。

正在商议甘正德兵败西夏之事。

两府之间早就通过气了,之前在福宁殿之中早就和官家商议好了。如今放在朝堂上讨论一来也是要协调各方。二来也让这件事走走流程过个明路,三来若是有更好的建议,也能采纳。

所以这件事先由两府宰执汇报,说的也都是大差不差,不过却要比当日在福宁殿宰相议事时说的更加完善。

皇帝听完之后然后再询问在场其他的朝臣,然后诸位朝臣再提供自己的见解,供官家参考。

等到宰执们按照福宁殿议事的结果说出之后。

赵祯便询问在场众人的看法。

司马光出班言:如今公私困竭,土卒骄惰,而今夏寇犯边,国家安危莫过于此。。。。

司马光主张国库空虚,不应该对西夏轻起刀兵,能议和便议和,哪怕加些岁赐也无所谓。

毕竟战端一起,到时候的损失就不只是那一点儿岁赐了。

至少是西北四路,一两年的税收。

袁文绍出班用白玉笏板挡住眼前说道:“司马学士所言缪以,西寇蛮夷也,畏威而不怀德。归还定难五州之事历历在目,我朝应吸取教训,西夏之地虽偏,然其与辽交界,若欲恢复汉唐故土,则必先灭夏,以此两面夹击之势,才有机会。臣有平戎策一卷献于陛下。”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,中宽3寸,此物件虽然不大,但却很贵重,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。笏分别用玉、象牙或竹制成。

其中三品以上手持白玉,四品五品手持象牙,六七品则使用竹板,形制上也有所不同。

大臣在上朝时,手里盯着笏板,笏板挡住脸,这样能体现对帝王的尊重,同时保持帝王的神秘。

笏板上面还写有一定的内容,能对奏事的大臣有所提示。

袁文绍说着从袖子中掏出了,昨日连夜写的,让几个师爷润色修改后的平戎策呈上。

赵祯旁边侍立的李内侍见状,连忙小跑过来,接过袁文绍手中的平戎策递给赵祯。

这也是如今他的权利之一,能在大殿之中上奏。

“臣之意,若欲收回燕云则必先灭夏,若要灭夏,则必取河湟之地。从横山河湟两路蚕食。其次编练精兵,训练扩充骑卒。。。”

袁文绍简略的说着自己的主张。

赵祯从李内监手中接过之后,大致的看了几眼,同时耳朵听着袁文绍口述。

“若要编练精兵,臣有练兵实策一言呈报陛下。”袁文绍说着又从袖子中拿出了一份奏折。

“平昌侯所言虽妙,然钱从何来?”司马光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。

朝廷众臣,纷纷将目光放在袁文绍身上,打算看他如何应对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